9月27日,伴隨紀錄電影《裡斯本丸沈沒》中國傳媒大學放映專場的圓滿結束,由中國電影家協會、北京市電影局、中國傳媒大學指導,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CDRC)、“一帶一路”紀錄片學術共同體(BriDoc)主辦的CDRC“中國紀錄電影放映計劃”·2024紀錄電影(北京)放映季正式落下帷幕。
近年來,在政策與市場雙向驅動下,紀錄片行業邁入發展繁榮期,並出現了一批兼具口碑與票房的優質紀錄電影,彰顯出紀實影像的獨特魅力。但紀錄電影面臨上座率低、電影票房不及預期、社會影響力匱乏等一系列難題。基於此,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積極響應“新時代紀錄片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和號召,以系統性、學術性、服務性、公益性為指引,聯合中國電影博物館、首都電影院、保利國際影城、大觀樓影城、萬達影城五家影院,發起並實施CDRC“紀錄電影放映計劃”,以此持續挖掘優秀紀錄電影、拓展紀錄電影放映渠道、延長紀錄電影放映周期、延展紀錄電影傳播空間、培育紀錄電影觀影人群。
自放映計劃啟動以來,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整合產業上下游資源,進一步嘗試重塑紀錄電影放映機制,計劃陸續在全國不同省市開展優秀紀錄電影放映活動。今年9月,中國紀錄電影將活動首站選在北京,並在首都之星藝術影廳聯盟“揚帆計劃”支持下,聯合首都電影院、中國電影博物館、萬達影城、保利影城四家簽約院線的六家影院特別策劃“2024·紀錄電影(北京)放映季”。
2024·紀錄電影(北京)放映季優選《裡斯本丸沈沒》《水讓我重生》《無音之樂》《穿越烽火》《煙火人間》5部國產紀錄電影,圍繞主創交流場、專家交流場、影院常規放映、學校公益放映四種放映形式展開。活動為期7天,共計放映26場。
本季放映以《穿越烽火》開幕。在9月21日的主創交流場放映中,總導演胡永芳向觀眾解讀影片創作中的心得與巧思。胡永芳提到,時代、戰爭、人生和理想是影片希望探討的主題。面對觀眾指出的情景演繹類紀錄片有可能產生的選角貼合度、演繹和真實性的矛盾等爭議,胡永芳認為情景演繹以事實為前提,是對事實的創新詮釋,可以更生動地與觀眾建立更深的聯系。同時,她表示,感謝CDRC“中國紀錄電影放映計劃”提供的放映機會,讓她有機會再次聽到來自觀眾的真實反饋。
《穿越烽火》專家放映場特邀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穿越烽火》學術顧問單萬裡出席。單萬裡教授認為,知識傳播是紀錄片所承載的重要功能之一。一部優秀的紀錄片“是用良心講述真實好看的故事”,以“善”作為向導,兼顧“美”的同時把“真”填補進去。
他談到,紀錄電影在院線電影中所佔份額較小,CDRC“中國紀錄電影放映計劃”對於延展紀錄電影放映空間、增加紀錄電影影響力有著積極作用。
在映後互動環節中,觀眾在現場對於紀錄片播出平臺的局限性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認為平臺播出的紀錄片類型應該更具有多樣性,走進社區,走進校園,提高紀錄片傳播面和覆蓋面。
9月22日,在《無音之樂》的常規放映場,導演向一民特邀好友敬一丹及一眾央視新聞評論部前輩前來觀影。在映後,敬一丹表示對這部影片有著極強的親切感,希望它能夠被更多年輕人看到,不斷地增加院線的排片量,使影片得到更好的傳播。
在主創交流環節,向一民、攝影師趙振鑫、剪輯師張婷婷向觀眾分享了影片的創作幕後。向一民提到,《無音之樂》中的投影、裝置藝術等表現手法源於自身對於衝擊力和創新的追求。此外,導演認為,紀錄片具有與商業片同等的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當前,AIGC快速發展,紀錄片的真實性和文獻性更顯難能可貴。
中央戲劇學院教授路海波作為特邀專家出席《無音之樂》放映活動。路海波教授表示,影片充分體現了紀錄片的真實性,主人公阿璞作為一個有精神力的人給觀者提供了重要的支橕力量。同時,陸海波教授期待CDRC“中國紀錄電影放映計劃”未來能開展更多放映活動,為紀錄片同仁與觀眾創造更多深度交流的機會,共同體會真實記錄的力量。
《煙火人間》專家交流場放映活動邀請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香港鳳凰衛視原副總裁鍾大年出席。鍾大年教授認為,《煙火人間》是一部由勞動者譜寫的紀錄電影。當今媒介技術環境下,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紀錄片導演,中國人的精神畫像有了更多“自塑”的可能。與此同時,專業紀錄片創作者要堅持從生活中找尋真善美,不僅從視覺帶來衝擊,更要在情感上引發觀眾共鳴。
本季放映活動中,影片導演孫虹、監制雷建軍出席放映活動,並與現場觀眾展開交流。雷建軍教授對CDRC“中國紀錄電影放映計劃”選擇《煙火人間》這樣的實驗性作品走進電影二級市場表示感謝,他在交流中提到,短視頻平臺給予普通人書寫自己歷史的權利,由此作為共創型作品的《煙火人間》有機會與觀眾見面。
導演孫虹則認為,紀實私影像在短視頻中的出現使得紀錄片“原生態真實”的呈現成為可能。為了展現這種真實,影片通過“衣、食、住、行、家”五個板塊呈現普通勞動者的生活,放大他們生活中的細節、情義和尊嚴。
在《裡斯本丸沈沒》的主創交流專場,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智與現場觀眾就影片內容與制作細節、史料報道和社會影響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和見解。
隨後,方勵導演與現場觀眾進行了線上連線,用拍攝過程中的所見所聞細致解答觀眾提出的問題,方勵表示《裡斯本丸沈沒》是一個“非虛構的劇情片”,對沈船幸存者的搶救性采訪成為了制作這部影片的契機。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中國電影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吳冠平和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學部長、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紀錄電影放映計劃發起人何蘇六在專家交流環節也對影片背後的內涵作出解讀。
何蘇六教授表示,《裡斯本丸沈沒》用近乎朴素的方式講述了這段沈默的歷史,影片最大的價值不僅在於記錄真實,還在於發現真實、傳遞善良。吳冠平教授同樣也認為,導演在影片中選擇站在人性和生命的一邊,透過復雜的歷史發現微觀個體的歷史,展現出孩童般的淳朴。
9月27日,2024·紀錄電影(北京)放映機特別設置《裡斯本丸沈沒》中國傳媒大學放映專場,校內師生反響熱烈,座無虛席。此次特別專場由何蘇六教授主持,導演、制片人方勵以及動畫導演鍾德宏出席映後交流活動。
方勵導演在映後提到,創作《裡斯本丸沈沒》是“摸著石頭過河”,強烈的歷史與人文情愫是促使這部紀錄電影的誕生的第一驅動力。此外,方勵向中傳學子分享諸多寶貴的紀錄片創作經驗。他表示,采訪人作為傾聽者,要將自己的肢體語言、生理反應傳遞給對方,被攝者纔能感受到情感的濃度從而做出反應。
動畫導演鍾德宏則分享了《裡斯本丸沈沒》的動畫制作過程。他提到,創作團隊曾經很想通過三維掃描的動態捕捉和眼神捕捉讓畫面更具沈浸感,但方勵導演認為“角色一旦動起來,就被賦予性格”,有可能會違背人物原本的個性。再多次修改方案後,影片纔最終采用版畫形式,以此兼顧影片風格戲劇化與觀影時的連續性、完整性。
何蘇六教授表示《裡斯本丸沈沒》極具力量感,以搶救性的拍攝揭開這段塵封的歷史,體現了紀錄片無可替代的社會作用。他還表示,希望CDRC“中國紀錄電影放映計劃”能夠繼續助推優秀的影片走進影院,擴大其影響力,讓觀眾和市場都感受到紀錄電影的魅力。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周文作為特邀嘉賓出席該片的專家交流場放映活動。周文教授表達了運動員的人物形象和訓練故事在視聽呈現中所帶來的巨大震撼。他認為,體育題材紀錄片所聚焦的超越人類極限的、競技的殘酷性在《水讓我重生》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與之相對應,運動員在生活樂觀向上的態度更讓觀者動容。
在9月25日《水讓我重生》的主創交流專場前,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北京市電影局局長霍志靜到場致辭。霍志靜提到,當下時代百姓對於優質的、多元化的文化產品供給需求極為旺盛,2024年電影市場反響下滑也表明市場需要更優秀、充足的視聽作品。CDRC“中國紀錄電影放映計劃”為優秀紀錄電影的創作和傳播打開了新的窗口,推動中國電影市場多元化、專業化發展;合作影院則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為電影多元化內容的供給和經營模式的改善做出了更加積極的努力和探索;同時,中國電影市場的改革也得益於觀眾群體審美的成長,他們的建議和意見也不斷促進電影創作走入良性循環。多方協同努力,助力中國電影事業不斷向前。
項目發起人何蘇六教授介紹CDRC“中國紀錄電影放映計劃”的具體進程。他表示,在不久的將來,CDRC“中國紀錄電影放映計劃”將會引進更多中外優秀紀錄電影與觀眾見面,努力提高紀錄電影的大眾認可度。
《水讓我重生》的放映活動在授牌儀式結束後進行,導演金行征在映後與觀眾進行現場交流,四位游泳運動員蔣裕燕、謝毛三、王李超、楊博尊參與了線上交流,共同分享影片幕後、運動員在殘奧賽季的訓練故事及比賽之後的日常生活。
在觀眾與導演和運動員熱烈的互動中,CDRC“中國紀錄電影放映計劃”逐漸落下帷幕,大家都“享受屬於紀錄電影的美好的夜晚”,為期數日的電影盛宴完美收官,CDRC“中國紀錄電影放映計劃”也如同一艘承載著夢想與希望的巨輪,駛向更廣闊的海洋。
CDRC“中國紀錄電影放映計劃”作為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長期工程,秉持著“讓想看紀錄片的人能看到紀錄片”的朴素願望,將不斷挖掘和呈現反映時代變遷、社會風貌、人文情懷的優秀紀錄電影作品,為觀眾提供優質的觀影平臺。同時,它還將積極搭建交流平臺,促進多方合作,持續為中國紀錄電影注入新的活力與創意。
作為一項長期工程,CDRC“中國紀錄電影放映計劃”將為觀眾挖掘和提供優秀觀影內容,助力中國紀錄電影全方位高質量發展,打造特色鮮明的文化品牌,建立屬於中國紀錄電影的文化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