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物 | 俞孔堅:生態設計20餘年,初心不改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 編輯:吳濤 2019-01-05 19:35:20

內容提要:2010年4月28日,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官方網站公布2010年度獎項,上海世博會後灘公園,獲得唯一一個大獎——傑出項目獎。這個項目的首席設計師是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土人設計創始人俞孔堅。

俞孔堅

  2010年4月28日,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官方網站公布2010年度獎項,上海世博會後灘公園,獲得唯一一個大獎——傑出項目獎。評委會對這個項目給出了簡潔有力的評語:“上海後灘公園:作為生命系統的景觀”(Shanghai Houtan Park: Landscape as a Living System)。後灘公園的獲獎,為尚未開幕的世博會贏得了第一塊國際“金牌”。

  這個項目的首席設計師是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土人設計創始人俞孔堅。

  2018年,因其在中國建築行業的卓越貢獻,獲得“致敬改革開放40年文化人物建築篇”提名。

  景觀設計不是造一個“景”

  我國園林前輩,離休多年的上海市園林局局長,87歲的程緒珂程先生對後灘公園的評價言簡意賅:——“是對頭的,符合時代要求的。將農業、林業、山水進行重新的資源配置,而不是簡單的觀賞,建設生態城市,是世界潮流。”

上海後灘公園

    後灘公園,臨黃浦江東岸,坐落在浦東鋼鐵廠和後灘船舶修理廠搬遷後留下的一片狹長地帶,長1.7公裡,面積14公頃。被工業垃圾和建築垃圾深度污染的土地,在2007年-2009年的改造中,幻化為一片“江南濕地”:沒有絢麗的圖案,甚至沒有一棵移栽的大樹,只有蘆葦,茭白,菱角……這尋常的景象,卻頃刻會以另外一種生氣感動人:鮮美的水草,溫厚的土壤感,風中溫柔低伏的野草,與江堤外起伏的黃浦江水相呼應,讓人恍然置身大都市裡罕見的真正江灘!……後灘公園成為了那土地和江流的一部分,宛若天然。

  更重要的是,後灘河道引入了黃浦江水,七天時間裡,經過一公裡多長的內河濕地、不同高差的植被、垂直水平兩種淨化方式,劣五類江水被自然淨化為優三類水,這個綠地淨化系統設計日淨化水量達2400立方。

  同時,合理的設計極大降低了公園的管理成本。常見的城市公園綠地大多需要投入大量水電和人工維護成本:修剪、澆灌、拔草……往往簡單增加城市綠量,卻成為城市負擔。而後灘公園建成後卻是低成本自然生長,它采用的鄉土濕地植物,生長、開花、結籽,落地重新生長。

  這個江邊公園的親水內涵,不僅表現在平常狀態,它做好了為20年一遇洪水蓄洪的准備。後灘砸去了20年一遇的水泥防洪牆,采用生態化的江堤設計。它允許自己全部被淹沒!以此減低洪水能量和對城市的衝擊。當洪水退去,這座公園洗個澡,會自己重新精神起來。

安徽桐城博物館

  俞孔堅在媒體采訪中,談到了自己的景觀設計價值觀:“當成千上萬的造園師忙碌於城市中小綠地和萬紫千紅的廣場花壇時,我們的母親河卻正在遭受著乾旱和污染的侵害,地下水每天大量抽取用於伺養嬌艷鮮花,而任由沙塵暴侵蝕良田美池和城市。景觀設計必須重歸生存的藝術和監護土地的藝術,而非一門消遣、娛樂的造園術——“當造一個公園或景觀的時候,要把它作為生態基礎設施來造,而不是造一個‘景’!”

  正因為內心保持著這樣的專業態度,他領導的設計團隊,在”後灘公園“的設計任務書中寫下了這樣的話:“經過設計後的後灘公園,是一個有生命的生態系統……使人體驗和享用這個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獲得教育和審美,進而使受益者將其對自然和土地的理解延伸到廣大的中國乃至世界的每一寸土地。”

  “必須回來,越快越好”

  俞孔堅1963年出生於浙江金華,1987年俞孔堅獲北京林業大學園林系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5年;1995年獲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任職於美國SWA集團;1996年,俞孔堅從哈佛畢業後到中國演講交流,他乘坐火車途經多個城市,所見所聞給予了他極大的衝擊:飛速生長的鋼鐵水泥叢林與沿途斷壁殘垣的村莊、被砍伐的樹木和被毀壞的老式房屋、河道被硬化和裁彎取直,奇花異草裝飾街道與市政廣場。“當時所見的一切,均是與我所學到的城鎮化和城市建設理論和觀念相違背的。”俞孔堅意識到,中國的城市正在經歷西方城市化過程中犯過的錯誤。“必須回來,越快越好!城市病需要盡快阻止和治療。”

  抱著這樣的念頭,次年1月,俞孔堅匆匆回國。1997年,他辭掉了美國SWA公司的景觀設計師工作,受邀回國到北京大學創立了景觀規劃與設計學研究中心。在北大的工資是他在美國時的二十分之一,然而俞孔堅並未後悔。在他心裡,回國任教並非一時衝動,而是一種責無旁貸的使命。

  回國後的發展方向在俞孔堅心中也同樣堅定:堅決不做閉門造車究的學者,走出象牙塔,“為改變中國的現狀做出貢獻”。僅僅實現思想啟蒙在俞孔堅看來還遠遠不夠。與一般的學者不同,除了搞學術、發論文、做研究,俞孔堅還辦教育、辦雜志、建設計院、做項目……他幾乎做了這一領域能做的所有事情。俞孔堅清醒地認識到,在目前的決策機制下,他必須影響那些有影響力的人、傳達給年輕人聲音,面向行業大眾發聲,纔有望真正踐行自己的理想。

  俞孔堅曾通過采訪總結他深入影響中國城鄉生態環境改善的“四大觸媒”:

  第一,走出象牙塔,直接與決策者進行交流。俞孔堅每年都要給市長講十幾次課,並將自己的著作送給他們,寫信給國家領導人。他關於國土生態安全格局、“海綿城市”建設、大運河遺產廊道保護等方面的建言,最終都被國務院、國家部委和最高決策層采納或參考,

  第二,辦學。俞孔堅希望培養出新一代科技人纔,讓他們在未來根治城市病中發揮重要作用。1997年俞孔堅回國,他邀請碩士剛畢業的李迪華為同伴,兩人橕起北京大學景觀規劃與設計學研究中心。2005年,研究中心昇級為研究院,次年,研究院設立景觀設計學專業,在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招收了第一屆30名研究生。2010年,北大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終於正式成立,入駐未名湖畔的紅四樓。十幾年間,種種艱辛困苦,俞孔堅認為值得,“北京大學的學子畢業後將會投身這個領域,他們是一批精英的科技人纔,或許有幸能成為未來的總規劃師。如果我可以在有生之年看到他們中有人能解救一方的人民和土地於病痛之中,將是一件何等欣慰之事。”

  第三,發表文字、創辦雜志,包括新媒體。俞孔堅至今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共發表論文250餘篇,出版專著17部,譯著5部,論題包括景觀設計學,生態城市與生態規劃理論與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此外,俞孔堅和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自己創辦《景觀設計學》期刊,並在同志們的齊心協力之下,獲得了國際認可。

  第四,實踐。1998年俞孔堅創立了景觀與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命名為土人,是對土地與人關系的概括,也是對“鄉巴佬”身份的自嘲與自豪。“土人”的創立,不但讓俞孔堅有了堅實的經濟後盾招兵買馬,為後來的學生提供實踐基地,同時也成為俞孔堅推行自己設計理念的窗口。

  俞孔堅領導著他創立的“土人”,主持和參與了百餘項較大的國際國內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項目,廣東中山岐江公園、浙江臺州黃岩永寧公園、秦皇島湯河公園、沈陽建築大學稻田校園、臺州“反規劃”、中關村生命科學園、都江堰水文化廣場、西藏昌都中路步行街等項目都成為了業界著名的景觀案例;並促成了景觀設計師成為國家正式認定的職業,並推動了景觀設計學科在中國的確立。

  2002年,俞孔堅主持設計的中山岐江公園拿到了2002年ALSA的榮譽設計獎。自此,俞孔堅踏上了“收割”全世界景觀設計領域各種大獎的旅程。12度獲得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頒發的年度設計獎,其中2次獲得年度傑出獎;5次蟬聯世界建築節全球最佳景觀獎;3個設計獲國際建築獎;還曾獲得ULI全球傑出獎,2011美國建築獎和中國第十屆美展金獎等國內外重要獎項。

  2002年,俞孔堅正式提出“反規劃”的理念。所謂“反規劃”,並非不做規劃,而是對城市基礎生態資源,進行“負面清單”管理。首先劃分出不允許開發的地塊與資源:“先確定城市開發的底線在哪兒,先確定哪裡是河流、濕地、動物棲息地、文化遺產等,這些生態基礎設施不能動,先給城市搭起綠色的骨架,然後城市就可以健康發展。”

  從“反規劃”到“海綿城市”

  俞孔堅也是國內最早倡導和踐行“海綿城市”理念的學者者一,所謂“海綿系統”,就是利用城市濕地、綠地系統、坑塘系統、湖泊系統等生態基礎設施,像海綿一樣將雨水蓄積滲透,以解決乾旱雨澇等問題。

  俞孔堅發現城市雨澇的核心在於,采用硬性灰色的辦法,將水直接排入管道,使許多城市一面面臨季節性暴雨帶來的雨澇,一面卻不得不面臨雨季過後的乾旱。以北京為例,每年地下水下降1米,與此同時,每年排掉10億立方米的水。經過一系列試驗,俞孔堅發現,一個城市只要拿出10%-20%的土地,就可以建立一個可以自蓄的生態雨洪管理系統。2012年,俞孔堅利用海綿理論所做的哈爾濱群力濕地公園,經過媒體反復報道,引起政府高層關注。2013年,“海綿城市”很快就變成一個全國口號,建設部隨即頒布相關准則,成立海綿城市技術委員會,並確立了第一批16個、第二批14個試點城市,一個海綿城市的運動隨即掀起。2018年12月《科學美國人》發表有關“海綿城市”的專題評論,如此評價俞孔堅:“世界范圍內,城市規劃專家、水資源管理專家、生態學家和景觀設計師發起了旨在恢復自然水循環的全球性運動,俞孔堅正是這場運動的先鋒人物。” 並把俞孔堅稱為“海綿先生。”

  在俞孔堅定位當代景觀設計學的著作《生存的藝術》中,他引用了半個多世紀前景觀設計學教育家佐佐木的一句話:“當前,景觀設計學正站在緊要的十字路口,一條路通向致力於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領域,而另一條則通向膚淺裝飾的雕蟲小技。”俞孔堅選擇的無疑是前者。俞孔堅逐漸建立了自己的景觀設計學框架和“國土生態安全格局”理念。他試圖讓景觀設計學在包括洪水管理、水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文化遺產保護、土地保護和管理等“更為緊迫的環境問題上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1997年回國以來,俞孔堅領導北京大學的科研團隊及土人設計團隊以中國面臨的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為導向,提出城市建設需要一場“大腳革命”,復興中國傳統農業智慧,通過建立生態基礎設施來綜合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系統構建了“海綿城市”理論與方法,探索用生態學原理和景觀設計學的方法進行城市防洪和雨洪管理,建設水韌性城市,進行生態水淨化和生態修復。他領導的團隊實驗設計了一系列可復制的工程范例,並應用於10多個國家的200多個城市的海綿城市和生態修復工程之中。浙江省的首個“五水共治”樣板工程,全國“城市雙修”的首個試點城市三亞的一系列生態修復和海綿城市工程,上海的世博會後灘公園,天津的橋園,廣州的海綿城市規劃,中關村的一系列科技園區規劃設計等等項目都成為了業界著名的景觀案例;有20多個作品被收入歐美大學專業教材。其在這方面成果也贏得國際認可,2016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2016年被意大利羅馬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為弘揚中華文化,表彰華人文化精英,中華文化促進會、鳳凰衛視自2009年開始,依年度評頒“中華文化人物”。評頒對象為在學術研究、文藝創作、文化活動和促進文化產業方面成就突出之海內外人士。到今年已累計表彰海內外傑出文化人物百餘人,成為全球華人文化圈的年度盛典和精神標杆。

  今年特別推出“致敬改革開放40年文化人物建築篇”, 以表彰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在建築文化領域貢獻突出的建築師。2019年1月8日,一起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致敬建築大師!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