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物|張錦秋:用建築書寫古都華章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 編輯:吳濤 2019-01-02 17:27:24

內容提要:陝西歷史博物館、阿倍仲麻呂紀念碑、大唐芙蓉園、鍾鼓樓廣場、唐華賓館、唐歌舞餐廳、唐藝術陳列館、陝西省圖書館、大明宮丹鳳門遺址博物館、長安塔……它們無一例外都是建築大師張錦秋的作品,她與西安這座古城已經融為一體。

  2015年5月8日上午,國際編號為210232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張錦秋星”。

  小行星命名是一項國際性的、永久性的崇高榮譽。而此次命名極具中國色彩。

  經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推薦、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申請,國際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員會批准,從此太空中有顆小行星成為“張錦秋星”。

  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築設計大師、中國建築西北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張錦秋,在陝西工作半個多世紀,紮根西部、情系西安,設計完成了一系列卓越作品,用唐風漢韻烘托出一個古風今韻並存的西安,向世界交出一份獨一無二的“中國名片”。2018年,因其在中國建築行業的卓越貢獻,獲得“致敬改革開放40年文化人物建築篇”提名。

  陝西歷史博物館、阿倍仲麻呂紀念碑、大唐芙蓉園、鍾鼓樓廣場、唐華賓館、唐歌舞餐廳、唐藝術陳列館、陝西省圖書館、大明宮丹鳳門遺址博物館、長安塔……它們無一例外都是建築大師張錦秋的作品,她與西安這座古城已經融為一體。

  師從名家 紮根古城

  1936年10月,金秋季節,她在“錦官城”成都呱呱墜地,長輩取名為“張錦秋”。暗合了人物、地點、天時三個要素,寄托著對她的殷殷期望。父親土木工程出身,母親曾就讀於南京中央大學建築系,舅舅留德深造,後在同濟大學建築系任教,姑姑張玉泉是我國第一代女建築師。

  1954年,張錦秋進入清華大學建築系,之後繼續攻讀建築歷史和理論研究生,師從建築學泰斗梁思成先生,成為這位建築大師的關門弟子。當時,梁思成正在研究宋代的《營造法式》,考慮讓她加入。然而,在之前的考察中,她卻對中國的江南傳統園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徹底為之傾倒,覺得中國古典園林太有味道了,是取之不盡的寶藏。”梁先生知道後不但沒有生氣,還當即派自己的得力助手莫宗江教授擔任她的導師。

  畢業前,她在人民大會堂,聆聽了周總理對首都研究生的畢業贈言:“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次年,她告別清華園,毅然踏上了西安這座千年古城,之後,成為中國建築西北設計研究院首席建築設計師。五十載春夏秋冬,她與西安這座古城捆綁在一起,她的夢想和事業,也在這裡得到實現。

  古城盡顯“新唐風”

  1978年,度過十年浩劫的中國終於迎來改革開放。張錦秋的一個個作品也在西安問世——“華清池”大門設計,唐風初探;阿倍仲麻呂紀念碑,將大唐文化和日本文化巧妙地融合,在古朴莊重的碑身刻上了李白為阿倍仲麻呂所寫的詩文,展現了盛唐風韻,開始確立了新唐風建築的風格。

  1988年,張錦秋在陝博工地

  1991年,陝西歷史博物館建成。在20世紀70年代,周恩來就曾建議,作為文物大省的陝西,在大雁塔附近建一個現代化的博物館,當時把這個任務交給了中建西北設計院,張錦秋為項目負責人。設計任務書要求:陝西歷史博物館,應該成為陝西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征。最終張錦秋的方案獲得認可:具有宮殿格局的唐風現代建築,整個庭院采用中軸對稱的布局,四角的崇樓簇擁著中央殿堂,體現出了唐代建築的恢弘和大氣。建築本身與現代博物館的功能緊密結合,曲徑通幽的回廊增加建築的親切感。其最大特色還在於,打破了皇家建築慣用的紅牆黃瓦,而是以黑、白、灰為主色調,凸顯了中國畫“水墨為上”的理念。歷時六年建成後的陝西歷史博物館,成為西安市的標志性建築,開館之時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一流水平博物館。

  2005年4月,大唐芙蓉園對外開放。大唐芙蓉園位於唐朝長安著名的皇家園林——曲江芙蓉園遺址以北,以唐文化為內涵,以古典皇家園林格局為載體,因借曲江山水、演繹盛唐名園、服務當代。三大標志性建築西大門、紫雲樓、望春閣與大雁塔遙相呼應,建築布局主從有序,層次分明,構成以自然景觀為背景,以建築為脈絡,依序配置景點或景區,取法唐代,形象豐富,類型繁多,兼有宮廷建築的禮制文化和風景園林的藝術追求。

  

  張錦秋的這項設計,以傳承弘揚華夏文化為宗旨,體現了當代中國建築師對盛唐歷史文化發自內心的敬意。面對唐長安早已被毀、曲江芙蓉園已無遺跡可尋的現實,張錦秋憑著自己對唐代建築文化研究的深厚功力,將大唐芙蓉園的設計基調,定位於再現唐代皇家園林的宏大氣勢,以古為今用服務當代,使每一位步入其中的賓客都收獲“走進歷史、感受文明”的精神享受。

  2011年,作為西安世園會四大標志性建築之一的長安塔落成。張錦秋對於如何表現世園會“天人長安·創意自然——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把握設計成敗的關鍵,做了思考。“它不是簡單的觀光塔,而是文化標志性建築,首先要體現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宇宙觀哲學思想。要求塔與周圍的山水融為一體,塔成為自然環境的有機組成,同時人在塔中也有融於自然、能與自然互動之感。”唐詩中“高閣逼諸天,登臨近日邊”“開襟坐霄漢,揮手拂雲煙”等名句,使張錦秋從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中找到了靈感。

  作為西安的地標性建築,要表現西安千年古都的背景,必須蘊含這個城市的歷史信息。塔在中國傳統文化裡象征著吉祥。張錦秋的長安塔設計,把握了遠觀塔勢、近賞細形的原則。遠望長安塔,具有唐代方形古塔的造型特色,每一層挑檐上都有一層憑座,逐層收分,韻律和諧。各層挑檐體現了唐代木結構建築“出檐深遠”之勢。但檐下與柱頭間卻用金屬構件組合,抽象地概括了傳統建築檐下斗拱系統。玻璃幕牆設在外槽柱內側。一系列處理,使長安塔蘸滿唐風唐韻,又不失晶瑩剔透的現代感,它生於斯、長於斯,而非“天外來客”。

  張錦秋說:“長安塔,‘天人合一’是它的‘靈魂’,唐風方塔是它的‘形態’,現代鋼結構是它的‘骨架’,而蘊含高科技的超白玻璃和不鏽鋼的造型構件則是它的‘肌膚’。”在塔的內部空間,建築師也試圖創造一個永恆的綠色環境。張錦秋提出,把塔的7個明層的塔心筒牆面視作一幅巨畫,用油畫的手法繪出一組菩提樹林,菩提象征著聖潔、和平、永恆。在建築師、畫家、室內設計師的密切合作之下,這個設想終於成為現實。

  法門寺工程、華清池唐代御湯遺址博物館、三唐工程、鍾鼓樓廣場、慈恩寺玄奘紀念院、陝西省圖書館……張錦秋的建築作品,被建築學界稱為“新唐風”,漸漸成了西安城和陝西省的一個個重要符號。大唐的風韻,在這些建築作品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古城長安,輝煌的歷史文化在現代城市建設中得以彰顯。

  心中掛念的始終是薪火相傳

  卓越的學術貢獻,使張錦秋獲得了多項榮譽。1991年獲首批“中國工程建設設計大師”稱號,1994年被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1996年被母校清華大學聘為雙聘教授,1997年獲准為國家特批一級注冊建築師,2001年獲首屆“梁思成建築獎”,2004年獲西安市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2005年當選亞太經合組織(APEC)建築師,2007年任住房與城鄉建設部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委員會委員,2010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成為該基金歷史上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女性。2011年,獲陝西省科學技術最高成就獎。

  最近,年逾古稀的張錦秋出現在央視紀錄片《國家寶藏》第四集中,作為國家寶藏守護人,她深情地說:“中國傳統建築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見證,它們鐫刻了困難抗爭和輝煌;中國傳統建築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彰顯了質朴、優雅、靈動、豪氣;中國傳統建築是我們中國建築人文化自信的根基。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保護我們傳統建築歷史遺存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責任。愛惜它,就是愛我們的先人;欣賞它,就是欣賞智慧和創造;傳承它,就是延續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命脈”。

  由於《國家寶藏》,張錦秋成為了近期的文化焦點,但她始終淡然處之。作為一名純粹的學者,她並不在乎鮮花與掌聲,心中惦念的,是能否把故國的古典建築傳承下去,給後人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

  曾經的梁思成,忍受著戰亂和飢餓,輾轉走遍大半個中國去考察中國的古建築;現如今,他的關門弟子已經繼承了他的衣缽,用建築家獨有的創意為我們勾勒出一個具有傳承價值的新長安。這是老一輩知識分子的風骨與執著,也是從民國延續至今的大師氣度。

  

  2016年,張錦秋與年輕人討論西安西安渼陂湖景區規劃

  正如張錦秋大師的獨白:“薪火相傳,人們本來就應該將文明的火種傳遞給後人;回望這一生,希望自己沒有辜負前人傳遞的那一點火種。”

  為弘揚中華文化,表彰華人文化精英,中華文化促進會、鳳凰衛視自2009年開始,依年度評頒“中華文化人物”。評頒對象為在學術研究、文藝創作、文化活動和促進文化產業方面成就突出之海內外人士。到今年已累計表彰海內外傑出文化人物百餘人,成為全球華人文化圈的年度盛典和精神標杆。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