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賀歲片”這一說法是由素有“東方好萊塢”之稱的香港傳入內地的。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每到歲末香港演藝圈內的一些明星都會自發地湊到一起,不計片酬地拍幾部熱熱鬧鬧、喜氣洋洋的影片獻給觀衆。這些影片大多以“恭喜發財”、“家有喜事”、“福祿壽喜”等象徵吉祥如意的詞來命名,內容上也基本滿足以下兩點:首先是喜劇。因爲人們在歲末消費的時候追求的就是輕鬆、愉悅、歡樂、祥和,哭哭啼啼的只會給人添堵,達不到賀歲的效果;其次,在中國上映的賀歲片就應該符合中國人的觀賞習慣,有一個相對圓滿的大團圓結局。
1995年成龍的《紅番區》是第一部以“賀歲片”的名義引進內地的影片,當年的全國票房收入僅次於好萊塢大片《真實的謊言》。其後,影片《白金龍》、《義膽廚星》、《我是誰》繼續加溫賀歲檔,逐步培育出內地電影放映的黃金時期。而由北京紫禁城影業製作的內地賀歲片《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的相繼出爐,和去年華誼兄弟、哥倫比亞公司聯手推出的《手機》,更把賀歲片的市場地位推向了巔峯。
|